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肝癌防治

壹、肝癌
  肝癌可分為發生於肝臟的「原發性肝癌」,及發生於其他臟器後而轉移到肝臟的「轉移性肝癌」。原發性肝癌是指肝臟本身之組織癌化形成的腫瘤。其在我國較為常見,以中年男性發病率最高。按組織來源,可分為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混合型癌及肝母細胞癌。其中肝細胞癌,臨床上最為多見。本病惡性程度高,若臨床上已有症狀,預後一般很差,但只要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目前臨床上有幾種治療的選擇,一般而言預後相對改善很多。

貳、肝癌的發病頻度
  肝癌為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自民國54年起便佔男性惡性腫瘤死因中的第一位,在女性,則於民國70年後便高居第三位。發生率在男性是每十萬人約有二十五人,在女性是是每十萬人約有十人。年發生率在慢性 B型肝炎的病人是0.826 %,在大於35歲的慢性 B型肝炎病人是2.77%,在肝硬化的病人是5.6 %,在B 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陰性的肝硬化病人是4.5-6.2 %,在HBsAg 陽性的肝硬化病人是5.7-7.7 %。肝癌最盛行的年齡見於31至60歲之間,肝硬化併發肝癌的平均年齡是56.7歲,在非肝硬化者則為52歲。HBsAg 陽性的肝癌病人,其平均年齡是55歲,而在HBsAg 陰性且C 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的肝癌病人,其平均年齡是65.7 歲。男性比女性的比例是3.8:1,在小兒科病人為4:1。

參、肝癌的成因
  肝癌如何發生,目前並無法充分的確定,可以由小增生結節慢慢長成分化良好的肝癌、再變成中度分化的肝癌,最後變成極易到處轉移的分化不好的肝癌。也可能在極短的數個月之內就直接長出一個肝癌。肝癌細胞增加一倍的時間從29至398 天不等,平均是117 天。肝癌的成因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B、C、D型肝炎)、酒精、藥物、黴菌毒素、血色素沈積症、及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等,均可導致肝癌。慢性病毒性B型及C型肝炎的病患經長期的感染後進入肝硬化, 發生肝癌的可能性就大為提高,慢性病毒性B型肝炎患者則可以在 出現肝硬化前即有肝癌生成。根據台灣數萬公務員的研究,B型帶原者發生肝細胞癌的機率約為非帶原者的200倍。
慢性病毒性肝炎:據估計,台灣肝癌患者中約七成左右是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者,約二至三成左右是C型肝炎抗體陽性者。
一、肝癌的症狀與徵兆
  肝癌的症狀在早期體積小時並無特殊的症狀,若有倦怠厭食等常是肝炎,肝硬化的症狀。大的腫瘤,才會有體重減輕、右上腹痛、肝腫大等現象,少部分病患會因肝癌破裂內出血休克求診。常有病患誤以為抽血正常就代表肝臟一切正常,這在高危險群的病患是不能適用的。所謂高危險群包括: (1)有肝病家族史者,尤其母親為慢性肝炎帶原者; (2) 肝硬化病患,尤其年過40歲之男性。唯有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肝癌,並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篩檢的方法一般包括血液甲種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測定及腹部超音波掃瞄。 但是只有約20-30%的小型肝癌其AFP會升高,因此對於早期診斷的助益不是很大,但大量高危險群病患的抽血篩檢仍有它的實用性。腹部超音波掃瞄對於小型肝癌的診斷準確性相當高,可達95%,但掃瞄者需要有相當程度的訓練才能找出小肝癌,而且仔細檢查很耗時間,一般只針對高危險群的病患。兩種方法合併使用,可以提高診斷率。因此慢性病毒性是台灣肝癌發生的最大危險因子,這些病患應該定期追蹤檢查。
二、酗酒:肝癌最大的禍首,除B型肝炎帶原外,酗酒也是危險因子之一,每日飲酒超過80克超過十年增加罹患肝癌的危險性五倍,若每日飲用不超過80克,則危險性不高。對於失代償酒精性肝硬化的病患,每年發生肝癌的機率約1%。然而戒酒後最初幾年肝癌發生的機會並沒有明顯地減少,肝癌也可以發生在沒有肝硬化的酒精性肝病病患身上。B型肝炎帶原病患若飲酒則增加罹患肝癌的危險性3-4倍。C型肝炎病患若飲酒則增加罹患肝癌的危險性約2倍。
三、藥物:某些藥物服用過量有可能導致肝癌,尤其是調節體質藥物,例如類固醇、男性荷爾蒙、動情素及蛋白質荷爾蒙等。對於有異常者再進一步進行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或血管攝影檢查,如果仍有疑問應進一步考慮肝臟腫瘤穿刺組織病理學檢查以確定診斷。對於肝硬化病患應每隔三至六個月定期檢查一次,無症狀慢性肝炎帶原者,目前以每隔六至十二個月定期檢查一次為宜。

肆、肝癌的診斷指標
 基本上肝癌可以經由血清檢驗,影像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三方面來診斷:
  一、血清檢驗:抽血檢驗是診斷肝癌最簡單方便的方法之一。其中又以血清中的「甲種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最常見,可以作為檢驗肝癌的重要指標。正常人甲種胎兒蛋白值有一個上限,一般來說多在20ng/ml以下。如果超過了這個上限,就要注意是否有肝癌發生的可能性。但是,肝臟在肝細胞發炎壞死後細胞再生時、懷孕時及某些睪丸的腫瘤時甲種胎兒蛋白值都可能會上升。因此臨床上發現甲種胎兒蛋白值上升時,應考慮以上這些情形。所以,如果驗血發現AFP異常升高就斷定長了肝癌是不正確的,應該再配合影像學檢查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甲種胎兒蛋白值正常並不表示沒有肝癌,一般而言,85%左右大型肝癌甲種胎兒蛋白值會升高,但是三公分以下的小型肝癌,大約只有三分之二的病患甲種胎兒蛋白值會升高。所以,甲種胎兒蛋白值正常並不能完全排除一定沒有肝癌,仍應參考腹部肝臟超音波掃描加以確定。
  二、影像檢查:影像檢查包括腹部肝臟超音波掃描、腹部電腦斷層檢查、血管攝影檢查、及核磁共振檢查。對於肝癌的診斷十分具有參考價值,也能彌補血清檢驗之不足。
   1.超音波掃瞄:超音波掃瞄是近年來診斷肝癌最常使用的影像檢查工具,它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且不具侵襲性,病人也不會有痛苦,篩檢肝癌的主要工具。超音波除了可以偵測肝癌的大小、位置之外,還可以評估肝癌是否有侵入血管或膽管的現象,此外可以評估病患是否已有肝硬化的現象、是否有腹水,這些情況的瞭解,對於病患在選擇肝癌的治療方式時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然而超音波掃瞄的準確性與檢查者的經驗技術相當有關係,有時單純的超音波掃描無法正確分辨腫瘤的性質,所以往往還是需要進一步檢查加以確定。
   2.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對於肝臟腫瘤的性質可以提供進一步的訊息。有時候病人的甲種胎兒蛋白值持續升高,但在超音波掃瞄卻找不到可疑的病兆,若臨床上仍然高度懷疑有腫瘤存在時,往往就需要利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來尋找肝癌的可能性,特別是在超音波掃瞄的死角部位。此外有時候肝癌屬於浸潤型,而非明顯的腫塊時,在超音波掃瞄下不容易和肝硬化區別,此時需要仰賴其他影像檢查加以判定。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瞄也可以同時檢查肝臟以外之腹腔淋巴結或腹腔內的大血管是否有受到肝癌侵犯,這對於肝癌的治療選擇有重大的影響。
   3.血管攝影:血管攝影因為具有侵襲性,通常安排在最後檢查,病人接受這項檢查時程序比較繁複,但是如果遇到以下這些情況,還是需要藉由血管攝影檢查來判定:
    (1)甲種胎兒蛋白值持續上升,但其他檢查項目都無法發現肝 癌時。
    (2)超音波、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掃瞄等都沒有辦法確定肝腫瘤的特性時。
    (3)藉由血管攝影檢查進一步確定肝癌腫瘤的數目,因為腫瘤的數目常常會影響肝癌治療的方式。
  三、組織病理學檢查:血清檢驗和影像檢查都只能算是間接的證據,仍無法百分之百判定所看到的肝腫瘤是不是肝癌,診斷肝癌最直接的方式應當是組織病理學的診斷,此時便需要做肝臟腫瘤穿刺檢查,肝臟腫瘤穿刺檢查的目的是要得到一個確定的診 斷,以便決定治療的方法。肝臟腫瘤穿刺檢查一般而言不會對腫瘤的進展與治療有不良的影響,往往可以幫助臨床醫師作正確的診斷及決定最適當的治療方式。組織病理學檢查就是直接採取病患可疑的肝臟組織加以檢驗。組織取得的方式有兩種:穿刺或開刀。穿刺是在超音波引導下用細針直接刺入病患的肝臟腫瘤內採取組織切片。開刀則必須進行剖腹後再切取肝臟腫瘤組織。一般來說,臨床上常常使用穿刺的方法取得組織,但是病患如果臨床上判定必須接受開刀治療,則未必一定需要在術前進行穿刺檢查,可以逕行接受開刀以切取組織進行檢查。

伍、肝癌的治療方式
  肝癌的治療方法必需考慮到病患的肝功能,因為病患的這兩種疾病都會造成死亡;另外腫瘤的大小,數目及位置也會影響治療的規劃。肝細胞癌對化學治療的效果不好,事實上對放射治療極為敏感,理論上適合放射療法,但因周圍的非癌肝細胞同樣對放射線極為敏感,除非腫瘤的位置適當,否則容易照射到周圍組織而造成肝竭, 因此通常只使用於轉移病灶如骨頭上的照射。目前公認只有外科手術切除及肝臟移植屬於根除治療,仍是肝癌治療的首要選擇。但由於大部分病人併有肝硬化,較大腫瘤的切除常受限制,以避免術後肝衰竭。而且病患求診時大約有50%不止一顆肝癌,且分布於不同的肝小節。這種多病灶的特性造成開完刀了還會從不同地方長出新的肝癌,使得手術後再發率極高。基於上述理由,真正適合外科切除的病例並不多見。因此非外科局部治療對再發率極高的肝癌治療非常重要。非外科局部治療包括局部摘除(Local ablation)、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法(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等。局部摘除包括腫瘤內純酒精(PEIT)或醋酸注射(PAI),微波燒灼(Microwave)、無線電頻率燒灼 (Radiofrequency)、雷射、熱探子燒灼(Heater probe)或冷凍療法(Cryotherapy)等,其共通的原理為利用局部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造成細胞的壞死,比較不會傷害到其他肝功能。施用的方式可以經超音波導引經皮穿刺、電腦斷層導引經皮穿刺、腹腔鏡穿刺或開刀時經超音波導引穿刺。使用最普遍的為腫瘤內酒精注射。這些方法較適用於直徑3-4公分以下的腫瘤,數目也不宜太多,一般使用於腫瘤數目少於三個的病例。最須注意的副作用為穿刺導致的內出血,因此事先須測定病患的凝血機能,盡量避免施行於有多量腹水的病患。仍有少數的病患在治療後有肝功能惡化出現,另外也可能因為腫瘤本身屬於極易到處轉移的分化不好的肝癌,有轉移到下針的途徑(肝表面或皮膚)的報告。純酒精注射(PEIT)或無線電頻率燒灼 (Radiofrequency ablation)以治療病患,在腹部超音波室實行。肝癌內純酒精注射(PEIT)是產生凝固性壞死,由於酒精的擴散有限,所以只能用於小型肝癌。肝癌內酒精注射的副作用包括:腹痛、在注射處有灼熱感,腹部不適感,暫時的發燒,另外還可能會有暫時性AST/ALT,膽紅素上升,及凝血𡓨原時間延長,白蛋白降低和肝衰竭。腫瘤內酒精注射的優點是不需手術,簡單安全、沒有嚴重的副作用、量打少的可以門診做完回家休息不必住院。缺點是只能治療肝細胞癌、酒精在肝內的分布有時無法預測,必須治療多次,例如每週二次共四至六次不等。

陸、肝癌的預防
  由於肝癌的發生與慢性B、C型肝炎及肝硬化有密切的關係,預防肝癌就要從這方面著手。在慢性B型肝炎方面,以疫苗注射最為理想。C型肝炎尚無疫苗,應避免非必要的注射、輸血前的小心篩檢血液製品及洗腎儀器設備的隔離消毒等的預防措施。慢性B、C型肝炎帶原者應定期追蹤抽血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以期找出早期小型肝癌。飲食上則要避免黃麴毒素等已知的致癌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