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認識食品檢驗

 在報章媒體上偶爾會看到或聽到○○檢出生菌數不合格,或是○○蔬菜檢出殘留農藥不合格的新聞,在政府推動的食安五環改革政策中,也提出十倍查驗,食品相關之檢驗究竟包括了哪些呢?一般來說,食品檢驗依檢驗項目的性質,大致可分為生物性、化學性及物理性三大類。

 
最常見的生物性食品檢驗,是檢驗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細菌、黴菌等微生物,如手搖杯飲料及冰塊常檢驗所含的細菌數、大腸桿菌(群);用餐後上吐下瀉等發生食品中毒事件時,常檢驗中毒患者曾經食用的食品是否含有讓人生病的微生物(稱病原性微生物),這類微生物像是禽畜產品中常見有沙門氏桿菌污染、未妥善清洗乾淨的蔬果或米飯常有仙人掌桿菌污染、水產品常有腸炎弧菌污染,或是常因廚房工作人員的個人衛生習慣不良與手部傷口而使食品在調理製作過程中遭病原性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這一類的檢驗能從最終產品的微生物存在情形,協助瞭解產品是否符合食品衛生要求,若檢出不合格時,仍需從食品製造、加工、調理,乃至貯存、運輸、販售的整個過程來檢討,難以單從檢驗結果直接判定是哪一環節出問題。
 
化學性之食品檢驗,如蔬菜、水果等農作物農藥殘留檢驗;肉類、蛋類與水產品類動物用藥殘留檢驗;糖果中的色素、甜味劑等食品添加物檢驗;食米中鉛、鎘、汞等重金屬的檢驗;另針對食品器具容器包裝材質部分,檢測在不同溫度下,是否有變形情形,來瞭解與其標示之耐熱溫度是否相符,及模擬在不同使用條件下,檢測可能溶出的化學物質等。這一類的檢驗目的主要是為了確保供消費者食用之食品,無有害人體健康的化學物質或無欺騙消費者之虞。
 
物理性之食品檢驗,如檢測食品中是否有不該存在的昆蟲肢體、玻璃、金屬或鐵屑等外來物質(即異物)等之檢驗。
 
上述三大類常見的食品檢驗,可以作為食品業者對所使用的原料、半成品或所製造、加工、調理及販售之食品,實施自主管理的方法之ㄧ,也是政府機關針對邊境輸入食品或是市面上販售食品,把關及監督食品是否符合衛生安全及品質標準的一個手段,由此可見,食品檢驗扮演著提供政府、業者及民眾瞭解最終產品衛生安全之科學性證據的重要角色。